从川大的本科教育改革说起
观看次数: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20 09:29:20

走在川大的校园里,能够看到形形色色的教学楼,色彩斑斓,窗明几净。走进教学楼,整面的玻璃任由阳光洒进来,心情顿然晴朗明快。楼内只要有一定空间的地方,包括大厅、通道以及一些小角落,都摆有各种桌椅,而且设计感还很强,不仅如此,还有咖啡、甜点等等触手可及。当然也就随处可见很多同学在自习、交流、讨论。穿梭于走廊,看到教室门口都标有各种名字:手机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不禁感叹,这里是什么神仙环境,无论身处何处,都提供有学习的场所,感觉自己不学习都无处适从。要了解清楚这个,那就要从川大的本科教育改革说起了。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要求,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积极参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

那究竟何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其核心必然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四川大学作为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实施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倾力办最好的本科教育,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开展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旨在培养高素质、强创新、多学科知识面、宽视野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其一,学校率先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是教学主阵地,以教师讲授和简单提问回答的传统教学方式我们早已熟知,收效并不理想。那怎样才能利用好课堂提高课堂的学习成效呢?自2010年起,四川大学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将学生以25人规模编班,把课堂及课外学习与实践加以统筹设计,依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案例、讨论、体验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得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主流。同时,学校于2012年启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程”对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先后打造手机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多频研讨教室、灵活多变教室、远程互动教室、专用研讨教室等智慧教室400多间,超过教室总数的80%。在这里,桌椅是可移动、可拼接、多类型的,曾经的讲台也被搬到了教室中间。此外还对原本空荡、单调的教学楼公共空间重新定义,打造超过5000平方米的互动式交流空间,让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讨论与思维碰撞。如此互动式、智能化、多样性的智慧教学环境,增进了人性化互动交流氛围的形成,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的意识。

其二,针对学生普遍以获取考试成绩为主要学习目的的现状,四川大学进行了“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打破“期末一考定成绩、标准答案考试”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制度上真正促使学生自发学习,独立思考,从源头上杜绝逃课、考试舞弊等现象的发生。全过程学业评价引导学生全过程、全身心投入学习,改变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期末考试成绩原则上占总成绩比例不超过50%、平时考核不少于6次,教师根据学生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考核、期中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课程成绩。非标准答案考试鼓励老师通过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非标准答案考试命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课程考核内容注重与时代和学科前沿接轨,考核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去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改变学生“死记硬背”“60分万岁”的被动学习的状态。

其三,确立重奖激励保障。要想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就必须有高水平教师,而这时,仅仅依靠个人热情是不够的,制度保障必不可少。对此,四川大学建立了“卓越教学奖”“星火校友奖教金”等一系列重奖、大奖激励体系,奖金最高额度达100万元,通过表彰品德高尚、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一线教师,使长期从事本科教学优秀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充分肯定与尊重,极大地增强了全校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全校形成了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良好育人氛围。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本科人才的培养必然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重视本科教学,必须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我们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校的每位教职工都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每一个环节中关爱学生、引导学生,而不仅仅限于某些特定的人、某些专门的教学过程。我们培养的人不应是专业的工匠,而是要有品行修养、有社会担当和创新能力、有广阔胸怀的高素质人才,带着太理“求实创新”的烙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其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川大的改革措施,我十分欣赏和赞同,自己也亲身感受过课堂的效果。我深深觉得,环境的影响、氛围的熏陶至关重要。教学楼不只是用来上课的,宿舍不只是用来睡觉的,食堂不只是用来吃饭的。如果身边随处都有可学习的场所,都有在学习的同学,处处可以交流、处处可以互动、可以喝茶喝咖啡,这般学术殿堂式的环境和条件,便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也可从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学习其他高校好的做法,通过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使之与前沿接轨、与学生需求相符,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使之更加促进教与学的深度互动,打造全方位全覆盖的学习环境使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论是有课没课,无论身在宿舍楼还是教学楼,都有时刻学习的意识。同时,对课程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多样化考核方式,创新考试命题,从能力提升、培养创新思维角度出发,使学生真正为学而学,而不是为考而学。另外为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还应该拓宽多学科综合知识面。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曾说过:“光有动手能力并不能做创新,关键还要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和思维来支撑。”我们一方面要更多给予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老师项目的机会,同时还要提供给本科生跨学科选课、跨学科组建项目的平台。

再者,要深入教学改革,全方位的条件保障不可或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健全完善奖惩制度和考核机制,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保障对教师的支持,使得人人有热情有干劲。

总之,全面推进“双创”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持续投入、落实有效。我们要紧紧抓住“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设的有力契机,大力推进育人体系综合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出全维度立体化“三全育人”新路径。

(赴四川大学交流辅导员 张希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