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大学学习的这几个月,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了。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观念、新技术、新行业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变得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复合型的教育队伍。基于这样的治学态度和目标,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思政教育注重“两支队伍”的协同合作,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享的发展平台。积极推进校外学生党建平台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开辟涵盖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党群服务站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多家合作基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共同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两支力量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了理论教学的第一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从而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通过请教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以及和学院老师进行交流,我将他们推动“两支队伍”协同融合的工作方式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重庆大学的辅导员是承担《形式与政策》教学活动的,最初是单独备课并未纳入学院教研室的集体备课活动,现在把原来由辅导员单独承担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安排纳入总体教学计划,遴选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教学实践经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采取专题教学方式,选择各自擅长的专题集体备课,形成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制度。
2.以校外学生党建基地和实践基地为依托,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小规模教研团队,开展教学研讨、团队教学、实践交流等活动。辅导员积极参与思政课部分章节的教学工作,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一个团队共同承担一门课的教学和教研活动,共同推进科研项目合作。
3.建立了一支一人双岗、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课程建设方面,“两支队伍”合作完成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标准班”达到 60%,从根本上解决“两个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现象,切实提高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学科建设方面,“两支队伍”合作承担纵向课题的比例达到30%。
“两支队伍”的协同融合是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出的新的有益尝试。由于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经验,储备了大量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理论课教师加强与辅导员队伍的交流,能够切实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实际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集体备课中,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互相切磋与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助推“两支队伍”的优势互补。这样的业务交流和衔接,成为“两支队伍”合作的有效途径。
另外,我觉得“两支队伍”的融合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学生党团建设也有诸多助益。老师不再仅仅是以课堂作为与学生交流和接触的主阵地,而是更加的“接地气”,他们在更多场合下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管理当中,增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掌握,也促进了辅导员的学习和研究意识。辅导员的定位由原来单纯的管理内容占比高逐渐向管理、教学与科研三方面共通共融和谐进步过度。“两支队伍”的协同融合对于教师、辅导员、学生的个人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多方获益的教育模式。也许“两支队伍”的协同融合会受到专业的限制,学院、学校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尝试邀请思政课专业老师参与到学生的党团建设实践环节中来,带领辅导员做一些思政类的研究,这也是一种变通的方式。这一过程在一定时期内还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然后得以改进,逐步实现融合的畅通性,形成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赴重庆大学交流辅导员 李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