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辅导员眼中的信息化与大数据
观看次数: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20 08:56:39

大数据是信息化的产物,也是一项直接作用现代社会的工具,依据大数据精准思政,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不可回避的趋势。在西交大的三个月时间,我亲身感受到了学校在学生大数据建设方面的发展,更有幸参加了第434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示范培训班的学习。工作实践结合理论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一、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大数据信息化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大数据平台建设主体是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目的是整合全校资源,在校学生只有一个账号、密码,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

1.建立学生大数据平台目的——创建“四精”育人体系,即依托大数据平台的数据精准采集、学生精准帮扶、教师精准督导、质量精准评价。

2.建立学生大数据平台的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基于六项关键技术的支持,分别从一二课堂采集、课堂质量监控、学生动态分析、全息个性画像、精准资助模型、以及个性化学业预警方面开展对学生的动态信息掌握。

3.建立学生大数据平台——创新推进学生工作。①打破部门壁垒。大数据平台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整体来进行量化观测和分析,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生活、学习、人际、心理等进行了全方位覆盖,打破了传统学生管理中存在的各部门使用多个账号的问题。②为辅导员“减负”。学生信息和数据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基础,借助大数据平台能够减轻辅导员对这些信息的统计压力,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学生问题等方面。③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通过大数据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轨迹进行记录,不仅有助于学校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把握和科学教育,而且便于形成个人学习成长电子档案,利于更好地分析自我提升自我。④及时发现解决学生问题。通过大数据的交叉分析来掌握学生思想、学业、经济等多方面的动态情况,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⑤为学生工作科学研究提供支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内核,多学科交叉研究为外延,大数据和信息化为学生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也促进了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二、第243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示范培训班学习总结

5月21-24日,以“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大数据应用与信息化建设”为主题的培训班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我有幸得到这样一个学习机会。一次仰望星空的机会,让我立体化地感受到了大数据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感慨工作外延扩大的同时看到了强大的武器。

1.网络素养学习培养成为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随着网络信息与大数据的发展,互联网成为“第三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我深深觉得,做学生工作首先得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网络素养。学生工作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有去运用网络开展思政工作的可能。

    2.提高大数据思维和使用能力让我们更了解学生的需要。在信息化的浪潮中,每个学校都在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力度或大或小,信息和数据量都不会小,大数据的“大”在于学校为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各部门协同前进,用大数据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学生精准化管理,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当然数字没有温度,大数据只是手段,它替代不了辅导员一次温馨的谈心谈话,也替代不了辅导员跑宿舍进课堂和学生积累出的情感。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应该掌握好这项武器,让我们可以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更好地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带动其他各项工作。

    3.实践联系理论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张迈曾书记在致辞中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定要十分重视它的思想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向社会贡献先进的思想文化,没有给后人留下可借鉴、回味、升华和补充的思想文化,大学的品质和生命力就会衰弱。我觉得做好思想文化建设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同志的应有课题、应有之责。要紧扣党的网络思政理论“发声”,紧绕网络思政育人实效“发展”,全力打造一个新媒介全使用、学生全覆盖、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矩阵新模式,把网络育人工作“做到家”、让思想引领成效“入心田”,让大学生主动成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的担当人,成为党思政核心理论的宣讲人。

    通过本次的培训交流,我深切地感受到辅导员责任重大,在网络发展的时代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作为在学校与学生最近的人,方法和手段都要化为有温度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知识结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勇于和善于利用新技术转化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使学生工作更有展示度和育人成效。

(赴西安交通大学交流辅导员 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