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理念创新和模式构建是实施心理育人的关键,是心理育人取得实效性的前提。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心理成长咨询中心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服务工作,按照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始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以“安全至上、协同联动、预防为主、创新载体”为建设理念,以“阳光、坚韧、创造、感恩”为基本目标,结合自身工作优势,着力构建“四心+四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扎实推进心理育人工作。注重心理育人全员的参与性、全过程的衔接性、全方位的实效性,不断构建、完善、充实心理育人模式,努力让学生普遍享有专业化、系统化、精准化、温情化的心理健康指导,推动学生全面成才成长。
一、做法及经验
学院立足“四心+四度”,纵深推进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建设,通过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工作条件保障、创新教育内容载体,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见实效。
学院立足“四心+四度”,纵深推进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建设,通过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工作条件保障、创新教育内容载体,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见实效。
图1 “四心+四度”学生心理“成长树”
(一)知识“正心”,大力开展心理科普有“深度”。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筑牢两个平台:
1、融媒宣传平台,全面普及知识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品牌拓展延伸到融媒平台,以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为主阵地,以“知心驿站”科普栏目、“绘”治愈——漫画心理栏目等为内容载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节技能;开办“去压于身,留力于行”情绪放映厅,打造多层次心理知识普及平台,促进心灵成长张弛有度。
2、讲座培训平台,传播积极心理文化。举办“点亮心灯,携手心扉”心理专题系列讲座三场,普及心理知识,为心灵减压,为成长赋能;每学期开展“心沟通·新启航”心理委员培训,助力朋辈帮扶互进步。引导学生关爱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困难应对能力。
(二)咨询“健心”,持续发挥精准帮扶有“密度”。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加强工作条件:
1、制度为纲,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
学院制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从制度上对心理成长咨询中心的危机预防、档案管理、咨询制度、反馈转介、宣传教育及“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体系给予规范、保障和支持,陆续在原学院基础上修订完善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重点学生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重点监控学生情况登记表》、《重点关注学生谈话记录卡》等系列规章和台账模版,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约谈工作的有序开展。
2、队伍为先,强化协同育人和队伍建设。
学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任副组长,学院心理专项工作负责人和全体辅导员担任成员,统筹协调并组织实施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外,心理成长咨询中心构建三支兼职心理育人队伍:明确导师负有所指导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责任,聚焦导学关系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家庭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作用,建立学院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的畅通渠道,提升家校共育质量;党、团学组织则需充分发挥在活动宣传、创新育人载体方面的引领作用,搭建学生综合素质高质量发展的平台。整体形成了专兼结合、家校联动的心理育人队伍建设格局,切实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薄弱环节,多方合力共筑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防线。
3、阵地为要,加强工作条件和硬件设施。
针对原有心理服务场地功能分区不明确、环境条件简单,新学院整合建设了
学生心理成长咨询中心专用场所,设立咨询区、阅读区、放映区、绘画辅导区,团体辅导区,提供“一化两式三性”(个性化、菜单式、一站式、普及性、互助性、发展性)咨询服务,为稳定高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优质的环境。
4、质量为本,夯实教育能力和工作技巧。
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要加强源头管理,推动心理健康指导队伍的职业
化、专家化建设。每学期由领导组召开心理育人工作专题会议,成长咨询中心积极组织辅导员、导师参加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培训,开展心理约谈技巧培训。各辅导员常态化做好心理咨询工作,通过给予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等综合精准帮扶,探索多主体、多渠道的危机反馈机制,实施针对心理困惑学生的“阳光心灵养成计划”,有效缓解和改善学生心理不良状况。
(三)绘画“启心”,创新运用艺术疗法有“温度”。
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心理成长咨询中心积极探索实践绘画心理育人。将绘画心理分析技术聚焦于大学生个体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中,尤其是在了解和掌握学生基本特点和心理需求后,应用在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性地将绘画作为一种心理评估或心理治疗的手段,具有其独特优势:
一是以画测验:应用于心理评估,辅助高校心理普测工作。与高校心理健康测评中的传统量表评估相比,绘画心理分析作为一种主观测验,绕过学生的理性意识,利用其潜意识,通过非言语形式来实现沟通、表达和传递复杂情绪和情感的目的,和传统量表评估相结合能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心理现状;
二是以画化危:应用于约谈干预,建立谈心谈话的轻松氛围。辅导员借由“绘画”开展的心理约谈具有低防御性的特征,让学生放下心理戒备,基于绘画作品展开的一系列沟通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通过相对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教育;
三是以画增效:应用于团体辅导,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作为辅导员日常心理教育多以关注重点学生为主,易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然而绝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困扰往往是发展性的。因此通过情绪涂鸦、绘画长卷等具有较强游戏性、分享性的团体辅导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体验共鸣,从而解决团队成员关于生涯规划、人际交往、恋爱关系等发展问题。
学院在不断摸索中提出了绘画心理辅导“三三”工作法:怀揣三心、摸透三情、锻造三力。三心,是对辅导员运用绘画心理分析提出的素质要求,要求我们面对学生时具备同理心和细心观察的能力,以及耐心引导、循循善诱的基本功;三情,指要通过引导学生创作相关主题的心理画,如房—树—人、家庭动态图等,基本掌握其在人际关系和亲情、友情、爱情中的动向,以此引导学生宣泄情感,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实现情绪管理;三力,是我们借助绘画心理辅导中如“三个我”、生命线、自画像、爬山图、雨中人、安全岛等绘画主题,旨在实现学生发展性能力提升,包含心态调试能力、自我探索能力、职业规划能力,通过绘画建立起内在同一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赋能。
(四)活动“润心”,积极探索五育融入有“广度”。
坚持发展性和预防性相结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发现问题学生,关注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目标,以学生自助成长为指引。因此,学院坚持以学生心理需要为工作出发点,积极探索“五育并举”大格局下心理宣传教育活动新形式:“以德育心”,实施理论领航,通过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演讲、组织学生排演心理剧,在锻炼口才、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中引领榜样示范,塑造学生典型;“以智慧心”,促进大学生在增长知识、才敢中增强心理素质,通过吟秋“三行诗”、“剧暖电光、向阳而生”心理剧剧本征集活动等增强本领;“以体强心”,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心理健康,举办趣味运动会、“凌云杯”乒乓球赛等,引导身心健康新风尚;“以美润心”,在发现美欣赏美中提升自我的心灵美,举办“音悦人心、倾韵予你”音乐能量卡设计大赛、最美微笑作品征集大赛、“秋韵徜徉”创意大赛——“赏秋”摄影活动和“拾秋”手工活动、“画解心晴,情绪涂鸦”创作大赛,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心灵放松;“以劳强心”,引导大学生在参加劳动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开展“手握温暖,围住幸福”冬日暖心围巾编织活动,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动手能力。
图4 “摘星造物 指尖创艺”——5·25心理健康日主题宣传活动
图5 5·25我爱我 “心沟通,新启航”心理委员培训暨团辅活动
图6 心理剧《面具之下》
图7 “手握温暖,围住幸福”冬日暖心围巾编织活动
三、主要成效
在学院“四心+四度”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建设下,开创了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成长需求、成长环境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多管齐下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工作成效“落地生花”:
1、心理异常学生比例显著降低。学院综合对比了上一学年度3月份、11月
份两次的学生心理普查结果,心理异常学生数呈递减趋势,尤其是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比例从4.4%下降至1.8%。
2、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安全事故。学院打造“三级心理危机防御体系”,一级防御针对心理危机学生,实行24小时危机预警,其中本年度成功干预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两名;二级防御针对重点关注学生,通过学生约谈等方式做好心理咨询与督导;三级防御面向广大学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3、绘画心理辅导打开学生心门。绘画心理辅导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打通了学生对外沟通的新桥梁,解决了部分学生不愿说、不想说、不能说甚至不敢说的问题,很大程度预防了因心理问题而滋生的其他恶性事件。目前,学院运用绘画心理分析开展个体咨询辅导50余次,团体辅导两次,涵盖低年级、毕业年级40余人,综合运用各类绘画心理主题,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体验式辅导,使心理咨询和约谈工作更加立体多维。
图8 绘画心理辅导个体咨询部分案例
4、活动曝光量和参与度显著提升。学院扎实组织开展校级和院级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项目,所有活动均能做到活动前有宣传通告,活动后有新闻报道,年度有总结报告。其中,多项主题活动曝光量过千,部分活动如最美微笑作品征集大赛关注度和阅读量达5000+、“秋韵徜徉”创意大赛关注度和阅读量达10000+,所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受益人数超3000人。低年级学生参与心理相关活动比例从去年的15%跃升至今年的33%,且学生普遍反映参与活动后的获得感有提升。
四、工作思考
1、德心融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追求。
只有深耕育人之本才能提升育心品质,辅导员应从学生的内心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促进“育心”“育德”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一方面,辅导员的深广情怀是推动大学生良好素养的开端,大学生在校成长过程中既要提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显性素质,也要提高内心涵养、道德品质等隐性素质。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多种不健康生活方式和不良心态,从而容易引发多种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不仅要做他们学业的良师,更要努力成为生活的益友,用教育情怀和真情实感来呵护他们,对其进行热心、耐心、细心的心理教育引导。
2、以生为本,坚持“三全育人”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始终。
坚持“天、周、月”摸排常态化,坚持线上解忧、访舍交心、家校沟通为学生提供“私人定制”式指导服务。我们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等诸多角色,“全员”管理和服务学生;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线护航,“全程”关注和陪伴学生;工作范围和职责几乎囊括了学生的全部事务,“全方位”教育和引导学生。
3、打破传统,建立基于绘画心理分析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新时代高校应创新重点学生台账形式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例如将常规的心理测评量表和绘画心理辅导中作品的特征呈现相结合,建立学生心理发展可视化数据库。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除了静态数据的添加,语言或文字性谈心谈话的过程记录,更应当重视学生心理状态的动态记录,反映其成长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绘画心理辅导需要持续性、分阶段建立档案,并对纸质版作品进行分析后实现电子化存档,在后期的档案查询分析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形式多样,开拓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工作方式。
因此,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迎合其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利用更具吸引力的教育形式,譬如、音乐、舞蹈、绘画、心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的接受程度。基于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主动占据网络育人主阵地,通过推送心理主题漫画、动画、影视等,结合重大时间节点,构建多元的心理健康宣传渠道,以期学生不断实现自我突破,积极主动参与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阳光进取、身心协调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初审:库尔班江
复审:王 锐
终审:贺光明